首页IT科技tcpip协议简介(TCP/IP协议)

tcpip协议简介(TCP/IP协议)

时间2025-08-05 04:08:36分类IT科技浏览5274
导读:✏️作者:银河罐头 📋系列专栏:JavaEE...

✏️作者:银河罐头

📋系列专栏:JavaEE

🌲“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             ,其次是现在              ”

TCP/IP协议

应用层协议

自定义应用层协议

为啥要自定义协议?

当前的应用程序要解决的业务场景是错综复杂的                    ,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业务       ,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流程       ,业务复杂                    ,要用程序来解决这个复杂的业务              ,程序也就复杂了             。因此很难有一个通用的协议满足所有的业务需求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怎样进行自定义协议?

1)结合需求       ,分析清楚请求响应(客户端服务器之间)要传递哪些信息

2)明确传递的信息是以什么样的格式来组织

可选的方案是很多的       。

约定好协议得格式内容之后                    ,客户端就能够按照这个格式构造数据并发送              ,服务器按照这个格式解析处理             。

约定的协议的内容(传递的信息)是和业务相关性非常大的                     。但是协议的数据组织的格式(传递的格式)和业务关系不大.

典型的用来组织数据的格式:

XML 标签化的数据组织格式       。使用标签来表示键值对,以及树形结构

开始标签和结束标签需要成对出现                    ,标签中间的部分就是标签的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,内容可以是数字,字符串              ,还可以嵌套放别的标签      。

HTML 是 XML 的特殊情况

XML中标签名字叫啥都是自定义的

json

上述 xml 和 json 都是按照文本的方式来组织的                    ,

优点是可读性好       ,用户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             ,肉眼能看懂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缺点是效率不高                    ,占用较多的网络带宽              。

xml 要额外传很多标签       ,json 要额外传很多的key

protobuffer (谷歌)

二进制的表示数据的方式       ,针对上述的数据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 ,通过二进制的形式进行压缩表示了      。

特点是肉眼观察不了(二进制直接用记事本打开乱码)              ,但是占用空间小了       ,占用的带宽也就降低了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DNS

域名解析系统

域名                    ,网址              。

eg:www.baidu.com

要访问网络上的服务器              ,需要 IP 地址。IP地址不好记,于是就使用一些简单的字符串来表示这个地址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每个域名都对应了 1/N 个IP 地址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最原始的做法                    ,是使用一个 hosts 文件

C:\Windows\System32\drivers\etc

像 hash 表一样                    ,建立了 IP 和域名之间的映射关系,当然现在打开 hosts 文件              ,基本都是空的                    , # 表示注释

当访问某个域名的时候       ,就自动请求下 DNS 服务器              ,DNS 就会进行查询                    ,将得到的结果(具体的 IP 地址)返回给你。

如果你电脑的 DNS 服务器配置的不对       ,或者 DNS 服务器挂了       ,此时就会出现一个典型的现象:QQ 能用                    ,但是网页打不开             。

当前要求网站的域名不能重复(保证唯一)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全世界这么多网站              ,如何保证唯一呢?

一级域名       ,二级域名                    ,三级域名…

pic.sogou.com

.com(公司) 一级域名              ,类似的一级域名还有 org,cn                    ,us…

sogou 二级域名                    ,表示 搜狗这个公司

pic 三级域名

域名分级了,DNS 服务器也是分级了              ,有 一级域名 的 DNS 服务器                    ,还有 二级域名       ,三级域名…

一般常见的就是 三级              ,四级左右       。

www.

具体 www 算 三级还是 四级还是 五级                    ,看域名具体咋写的       ,

www 是"万维网"的缩写       ,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个网络就是 万维网

传输层协议

端口号

端口号:数据库 mysql 默认端口 3306             。

端口号起到的效果就是区分一个主机上的具体的应用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所以                    ,同一台主机上              ,一个端口号不能被多个进程绑定       。

使用 IP 地址来区分主机      。

eg :进程 A 绑定了 3306       ,此时进程 B 也尝试绑定 3306                    ,进程 B 绑定操作就会失败 (抛异常)

端口号是传输层协议的概念              ,TCP 和 UDP 协议的报头中都会包含 源端口 和 目的端口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TCP 和 UDP 都是用 2 个字节,16 个 bit 位来表示端口号的                    ,一个端口号的取值范围:0 ~ 65535

最初学习 C 语言                    ,就得知道不同长度字节数表示的数据范围              。

1 个字节,8 bit , -128 ~ 127 128 就是 2 ^ 7, 127 就是 2 ^ 7 - 1

​ 0 ~ 255 255 就是 2 ^ 8 - 1

2 个字节 , 16 bit, -32768 ~ 32767 32768 就是 2 ^ 15

​ 0 ~ 65535 65535 就是 2 ^ 16 - 1

4 个字节              ,32 bit                    , -21亿 ~ 21亿

​ 0 ~ 42 亿 9 千万

但是自己写程序       ,绑定的端口号              ,得是从1024 起的      。

0 ~ 1023 这个范围的端口称为"知名端口号/具名端口号"                    ,这些端口号已经分配给了一些知名的广泛使用的应用程序了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那么我写代码就非要指定 0 ~ 1023 的端口号       ,行不行呢 ?

1.先确定你这个端口号没有被别的程序绑定

2.你有管理员权限

1023 以下的端口       ,也不是完全不能用                    ,只是不建议              ,这些端口虽然被分配给了特定程序       ,但是这个程序是否在你电脑上运行着                    ,电脑上是否安装了这些程序都是不一定的              。

UDP协议

UDP 的特点:无连接              ,不可靠传输,面向数据报                    ,全双工。

不可靠传输:没有任何安全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,发送端发送数据报以后,如果因为网络故障该段无法发到对方              ,UDP协议层也不会 给应用层返回任何错误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UDP协议端格式

UDP 协议报文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,这张图       ,任何一个计算机网络的教科书上都有              ,而且都是这么画的                    ,但是实际上这么画不够严谨(为了书排版方便       ,变形了)

UDP 就会把载荷数据(就是通过 UDP socket        ,也就是 send 方法拿来的数据)再在前面拼装上几个字节的报头,相当于字符串拼接(此处是二进制的                    ,不是文本的)

UDP 报头里包含了一些特定的属性              ,携带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  。不同的协议功能不同       ,报头中的属性信息不同。

对于 UDP 来说                    ,报头 一共 8 个字节              ,分成 4 个部分(每部分 2 字节)

UDP 报文长度

这个长度也是用 2 个字节表示的,2 个字节表示的范围是 0 ~ 65535(64 KB).

也就是说一个 UDP 数据报只能传输 64 KB 的数据             。

报文长度是整个报文的长度                    ,不是载荷长度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如果 应用层数据报超过 64 KB                     ,怎么办?

方案 1: 就需要在应用层,通过代码的方式针对应用层数据报进行手动的分包              ,拆成多个包通过多个 UDP 数据报进行传输(本来是 send 一次                    ,现在需要 send 多次了)

方案2:不用 UDP 了       ,换成 TCP(TCP 没有这样的限制)

校验和

作用是验证传输的数据是否是正确的       。

网络传输              ,本质上就是光信号/电信号                    ,这些可能会受到一些物理环境的影响(电场/磁场/高能射线)       ,在这些干扰下可能会出现"比特翻转"的情况             。(1->0       ,0->1)

一旦数据变了                    ,对于数据的含义可能是致命的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             ,不可避免       ,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识别出当前数据是否出现问题       。

校验和是针对数据内容进行一系列数学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,得到一个比较短的结果(2 个字节)      。

如果数据内容一定              ,校验和结果就一定;如果数据变了,得到的校验和结果就变了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是否有这样的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,假设数据传输中出错了                    ,但是计算的 校验和 和之前的 校验和 恰好一样?

“要发射导弹                    ” => 0xaabb

“不要发射导弹       ” => 0xaabb

这个情况理论上存在,工程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极小              ,忽略不计了              。

如果内容相同                    ,得到的校验和一定相同;

如果校验和相同       ,内容不一定相同(小概率事件)

实际网络传输过程中              ,往往是把数据的所有字节都参与生成校验和的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,这样任何一个字节出问题就都能发现了      。

针对网络传输的数据来说       ,生成校验和的算法有很多种                    。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几个              。

CRC

循环冗余校验       ,把数据的每个字节                    ,循环往上累加              ,如果累加溢出了       ,高位就不要了。

好酸但是校验结果不理想                    ,如果数据同时变动了 2 个 bit 位              ,前一个字节少 1 后一个字节 多 1 这种,就会出现内容变了但是校验和没变这种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MD5

MD5 不是简单的相加                    ,有一系列公式来进行更加复杂的数学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MD5算法的特点:

1)定长:无论原始数据多长                    ,得到的 MD5都是固定长度(4/8字节)

2)冲突概率很小:原始数据哪怕只变动一个地方,算出的 MD5 都会差别很大(让 MD5 值更分散了)

3)不可逆:通过原始数据计算 MD5 很容易              ,通过 MD5 还原成原始数据很难                    ,理论上是不可实现的(计算极大)

MD5 的这些特点使得 MD5 作用更多了:校验和       ,作为计算 hash 值的方式              ,加密

SHA1

SHA1的特点和 MD5 相同                    ,区别是计算方式不同。

TCP协议

特点是有连接       ,可靠传输       ,面向字节流                    ,全双工             。

这里的可靠传输是 TCP 的内部机制              ,和编码关系不大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TCP协议段格式 4位首部长度

TCP 报文 = TCP 报头(首部) header + TCP 载荷 payload/body

一个TCP 报头长度是可变的       ,不是像 UDP 报头固定是 8 个字节

选项

option (选项)                     , optional (可选的              ,可有可无的)

此处的选项是对 TCP 报文的一些属性进行解释说明的       。

首部长度描述了 TCP 报头有多长,选项之前的长度是固定的(20 字节)                    ,首部长度 - 20 = 选项长度

首部长度的单位是 4 字节                    ,

如果首部长度值是 5,表示整个 TCP 报头长度是 20 字节              ,没有选项;

如果首部长度值是 15                     ,表示整个 TCP 报头长度是 60 字节       ,选项长度是 40 字节

保留( 6 位)

reserved

C 语言中              ,有一类单词                    ,叫做关键字       ,除了关键字之外       ,还有一些单词                    ,叫做保留字             。

保留字就是现在还没使用              ,但是保不齐以后要是用       ,所以现在这占个位置你现在先别用

咱们进行程序开发的时候                    ,其中一个重点考虑的事情就是可扩展性              ,有些功能可能暂时不需要,保不齐未来需要

16 位检验和

和 UDP 校验和同理

TCP工作机制

TCP 是一个复杂的协议                    ,里面有很多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,这里主要讨论 TCP 提供的 10 个比较核心的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确认应答(安全机制)

TCP 是可靠传输       。

可靠,不是说发送方 100% 能把消息发给接收方              ,而是尽可能把数据传过去                    ,发送方能知道自己的消息是发过去了还是丢了      。

确认应答是实现可靠传输的最核心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举个栗子:

张三在追一个女生       ,有一天张三给女生发消息说"我请你吃饭好嘛?“女生回复他说"好啊       ”              。

当张三收到"好啊"的时候              ,说明张三发的消息已经顺利被女生看到了(没有丢包)

如果过了好久张三没收到女生的回应                    ,说明丢包了(也可能是已读不回doge)

这里女生回复的"好啊"就称为"应答报文"       ,也叫作 ack(acknowledge)

TCP 进行可靠性传输       ,最主要考的就是这个确认应答机制      。

A 给 B 发了个消息                    ,B 收到之后就会返回一个 应答报文(ACK)              ,此时 A 收到应答之后就知道刚才发的数据已经顺利到达 B 了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考虑更复杂的情况(发送方发多条消息):

张三可能连续发 2 条消息       ,张三没等第 1 条消息的回应就发了第 2 条消息              。

网络上可能存在"后发先至"的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,这个情况下收到消息的顺序可能是有变数的。

由于"后发先至"              ,张三先收到了"滚",后收到了"好啊"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很明显这里应答错乱导致出现歧义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网络中数据的"先发后至"                    ,两个主机之间                    ,路线存在多条,数据报1和数据报2走的都是不同的路线              ,数据报1的转发路径上的交换机/路由器和数据报2也不一样                    ,有的转发速率快有的转发速率慢       ,此时这2 个数据报的到达顺序可能会有变数。

网络中的"后发先至"是客观存在的              ,因此应答报文到达的顺序也是存在变数的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就需要考虑如何规避这种顺序错乱带来的歧义             。

解决办法是给传输的数据和应答报文都进行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“后发先至                    ”:

eg: 结婚时候新郎的车队可能会后发先至

32位序号/确认序号

引入序号之后就不怕顺序错乱了       ,即使顺序上乱了       ,也可以通过序号来区分当前应答报文是针对哪个数据进行的       。

任何一条数据(包括应答报文)都是有序号的                    ,确认序号则是只有应答报文有(普通报文确认序号里的值无意义)             。

报文是否是应答报文              ,取决于6个标志位中的 ACK       ,如果 ACK 这个标志位为 1                     ,表示是应答报文              ,如果为 0 表示不是应答报文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应答报文的序号仅仅是一个身份标识,不需要应答 应答报文                    ,要是应答 应答报文就无限套娃了…

TCP 的序号是按照字节来编写的       。

这一条数据是 1000 个字节                    ,假设是从 1 开始编号,此时第一个字节序号就是 1              ,第 2 个字节序号就是 2…但是由于这 1000 个字节都属于同一个 TCP 报文                    ,TCP 报头里就只记录当前的第1 个字节的序号       ,此处报头的序号写的是 1      。接下来发第 2 条数据              ,此时第 2 个TCP 数据报的第 1 个字节序号是 1001                    ,如果长度是 1000       ,此时最后一个字节序号是 2000       ,这1001~2000都属于一个 TCP 数据报                    ,那么这个TCP 数据报报头的序号就是 1001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TCP 的字节的序号是依次累加的              ,这个依次累加的过程对于后一条数据的第 1 个字节序号就是上一条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序号再加 1               。每个 TCP 数据报报头只需要填写 TCP 数据 第 1 个字节的序号即可      。

TCP 知道了第 1 个字节的序号       ,再结合报文的长度就可以知道每个字节的序号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确认序号的取值                    ,是收到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 + 1              。

如上图              ,确认序号写的是 1001,就是在 1000的基础上 +1。

表示的含义:

< 1001的数据都已经确认收到了                    。 主机 A 接下来应该从 1001 这个序号开始继续发送

总结:TCP 的可靠传输                    ,最主要就是通过确认应答来保证的                    ,通过应答报文,就可以让发送方清楚地知道传输是否成功              ,进一步引入了序号和确认序号                    ,针对多组数据进行区分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超时重传(安全机制)

前面讨论确认应答       ,只是讨论了顺利传输的情况。如果丢包了呢?

丢包              ,涉及 2 种情况:

1.发的数据丢了

2.返回的 ack 丢了

发送方看到的结果就是没有收到 ack                     ,不能区分是哪一种情况             。

丢包是一个概率性事件       ,通常情况下丢包的概率是很小的       ,因此如果重新发一遍这个数据还是有很大可能传输成功的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因此 TCP 就引入了 重传机制       。

在丢包的时候                    ,重新传一遍数据             。

到底这次传输是丢包了              ,还是 ack 传的慢?

TCP 就引入了时间阈值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发送方发出数据后       ,就会等待 ACK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开始计时       。只要超过了这个时间              ,不管是丢包了还是 ack 在路上都视为是丢包了      。

比如寒假作业,没带等于没写                    ,虽然你写了                    ,你超过了这个规定提交时间就当做没写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超时重传:超过一定时间还没响应就重新传输              。

这个超时时间具体是多少 ms ,因为这个时间是可配置的              ,不同系统上的默认值可能都存在差别      。

如果是 ack 丢了这种情况

对于主机 B 来说                    ,1~1000 就收到了 2 次       ,如果你发的这个数据是一个支付请求?(寄了)

TCP 对于这种重复数据的传输              ,是有去重处理的                    ,

TCP 存在一个"接收缓冲区"这样的存储空间(接收方操作系统内核里的一段内存)       ,

每个 TCP socket 对象都有一个接收缓冲区(其实也有一个发送缓冲区)

主机 B 收到主机 A 的数据

其实是 B 的网卡读到数据了       ,然后把这个数据放到 B 的对应 socket 的接收缓冲区(想象成阻塞队列)                    ,后续应用程序使用 getInputStream              ,进一步使用 read       ,从接收缓冲区里读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在接收缓冲区里                    ,根据数据的序号              ,TCP 很容易识别当前接收缓冲区里的这 2 条数据是否是重复的,如果重复就把后来的数据丢弃                    ,保证 应用程序调用 read 读到的数据一定是不重复的              。

去重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优先级队列                    ,有序队列。

前面说了,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可能"后发先至", TCP 利用这个接收缓冲区              ,对收到的数据重新进行排序                    ,是应用程序 read 的数据都是有序的(保证和发送顺序一致)

根据序号排序       ,序号相同就去重

eg:结婚当天新郎的车队出现"后发先至"              ,然后车队都到了新娘家门口的时候要整队                    ,排序

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序列号       ,就可以很容易做到去重的效果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总结:由于去重和重新排序机制的存在       ,发送方只要发现 ACK 没有及时到达                    ,就会重传数据              ,即使重复了       ,即使数据乱了                    ,接收方都能去重和排序(依赖 TCP 报头的序号)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重传的数据是否可能又丢包了呢?

有可能              ,超时重传可能传多次,如果重传好几次都没传过去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再重传意义不大了。

从数学角度来理解:

假设一次传输丢包概率是 10%                    ,传输成功概率是 90%;

如果第1次传输丢包,第 2 次传输也丢包了              ,概率是 10% * 10% = 1%

如果 3 次都丢了                    ,概率是 0.1%

连续重传都丢包       ,此时的概率原则上讲是非常低的              ,如果这个情况真的出现了                    ,只能说明此时丢包概率远远不止 10% => 你当前网络出现重大故障

因此       ,重传达到一定次数时       ,就不会继续重传                    ,会认为网络出现故障             。

接下来 TCP 会尝试 重置连接(相当于断开重连)              ,如果重置还是失败就彻底断开连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具体重传几次 N       ,也是可配置的                    ,不去研究

重传的时候              ,第 1 次重传和第 2 次重传,超时时间间隔不一样       。一般来说                    ,重传轮次越大                    ,超时时间间隔就越大             。超时时间越大,重传频率就越低                     。(因为重传次数越多              ,说明重传成功概率越低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你重传的太快也是白浪费系统资源)

总结:可靠传输是 TCP 最核心的部分       ,TCP 的可靠传输就是通过 确认应答 + 超时重传来体现的       。其中确认应答描述的是传输顺利的情况;而超时重传描述的传输出现问题的情况      。

连接管理(安全机制)

什么是断开连接?

A 和 B 把自己存储的连接信息(数据结构)删除了              ,连接就断开了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JDBC 是基于 TCP 建立的连接

连接(Connection)

链接(Link) 快捷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,比如电脑开始菜单的图标就是快捷方式       ,比如我想打开 QQ       ,QQ本来是 在 C 盘某个目录里                    ,我每次打开 QQ 都要到这个目录去找未免太麻烦所以就创建一个快捷方式              ,这个快捷方式就是一个文件       ,这个文件里保存了这个可执行文件的真实路径

管理:

就是描述了连接如何创建                    ,如何断开              。

TCP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

滑动窗口(效率机制)

确认应答              ,超时重传,连接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,都是给 TCP 可靠性提供的支持      。

引入了可靠性                    ,也付出了相应的"代价"(传输效率)

可靠性和效率是冲突的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因此 UDP 虽然没有 可靠性,但是传输效率比 TCP 高

所以 TCP 在竭尽可能的提高传输效率(本质上是补救措施)              。再怎么提高              ,也不可能比 UDP 这种不考虑可靠性的效率高。

滑动窗口本质上是降低了确认应答                    ,等待 ACK 消耗的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在进行 IO 操作的时候       ,其实时间成本主要是 2 个部分:

1.等

2.数据传输(数据拷贝)

大多数情况下              ,IO 操作消耗的时间大部分在"等"上面

举个栗子:

放寒假从学校回家                    ,如果两地比较远       ,坐飞机回家的情况下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真正坐飞机的时间很短       ,但是因为机场一般离市区很远                    ,从学校到机场要花时间              ,到了机场后换登机牌              、托运行李                    、安检       、候机又要花上不少时间       ,飞机到达目的地                    ,取行李              ,从机场到家里又要花上不少时间。

这里真正坐飞机的时间就相当于 数据传输的时间,较短             。

而其他花在路上的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,等待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,比较长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具体怎么缩短?

批量发送,批量等待              ,把多份等待时间合并成一份       。

滑动窗口的本质就是不等待的批量发送一组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,然后使用一份等待时间来等待一组数据的多个 ack             。

举个例子:

我打算去买肉夹馍       ,炒饭              ,烤肠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方案一:先去买肉夹馍                    ,肉夹馍做好了       ,再去买炒饭       ,炒饭做好了                    ,再去买烤肠       。

方案二:先去买肉夹馍              ,不等了立即去买炒饭       ,也不等立即去买烤肠      。

方案一就是用了 3 份等待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,而方案二只用了 1 份等待时间

把不需要等待              ,就能直接发送数据的最大的量,叫做"窗口大小"                     。上面第 2张图里"窗口大小"就是 4000              。

当批量发送了 窗口大小的这些数据之后                    ,发送方就要等待 ack 了      。

啥时候往下发送?等待啥时候结束?

不是说等所有的 ack 都到达才往下发                    ,而是收到一条 ack 就往下发 1 条                    。(这样就让我们等待的 ack 始终都是 4 条)

在上述情况下,如果丢包了咋办?

ack 丢了

上述丢包重传的机制              ,叫做 “快速重传              ”(重传操作只重传了丢失的数据)

这个可以视为是 超时重传 机制在滑动窗口下的变形              。

如果当前传输数据密集                    ,按照滑动窗口的方式传输       ,此时就按照快速重传来处理丢包;

如果当前传输数据稀疏              ,不再按照滑动窗口的方式传输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就按照之前的超时重传来处理丢包。

流量控制(安全机制)

是一种干预发送的窗口大小的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滑动窗口       ,窗口越大       ,传输效率越高(一份时间等的 ack 越多)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但是窗口也不能无限大

1.完全不等 ack                     , 可靠性难以保证

2.窗口太大也会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

3.发送速度太快              ,接收方接收不过来       ,发了也白发                    ,接收缓冲区有上限。

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             ,是一个重要的约束依据             。发送方发的速度不能超过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流量控制就是,根据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,来协调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      。

如何衡量接收方的处理能力?

一个量化的方法:计算接收方一秒钟能处理多少个字节…(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有些困难)

更简单的办法:

直接看接收方接收缓冲区里剩余空间的大小             。

每次 A 给 B 发了个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,B 就需要算一下缓存区里剩余空间,然后把这个值              ,通过 ack 报文返回给 A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A 就根据这个值来决定接下来发送的速率是多少(窗口大小是多少)

窗口大小 16 位                    ,是否意味着       ,窗口大小最大是 16 kb ?

不是!

TCP 为了让窗口更大              ,在选项部分引入了窗口扩展因子       。

比如窗口大小已经是 64 kb                    ,扩展因子里写了个 2       ,意思就是让 64 kb << 2 = 256kb

由于接收方缓存区剩余空间是一直在动态变化的       ,所以每次返回 ack 带的窗口大小都在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,发送方也要进行动态调整      。

当窗口大小为0              ,发送方就要暂停发送                     。暂停发送的等待过程中       ,会给 B 定期发送窗口探测报文                    ,这个报文不携带具体的业务数据              ,只是为了触发 ack 查询窗口大小              。

拥塞控制(安全机制)

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共同决定发送方的窗口大小是多少      。

流量控制考虑的是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拥塞控制描述的是传输过程中中间节点的处理能力              。

木桶效应: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。

接收方的处理能力,好量化衡量                    。但是中间节点不好衡量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设计 TCP 的大佬们                    ,想出了一个相当 天才的办法                    ,

既然不好直接量化,那么可以通过"实验"的方式              ,来测试出一个合适的量

拥塞窗口不是固定数值                    ,而是一直动态变化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       ,逐渐到达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            。

这样既能够把问题解决              ,同时也能随着网络的动态变化而动态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拥塞窗口和流量控制窗口                    ,共同决定了发送方实际的发送窗口       。(取拥塞窗口和流量控制窗口的较小值)

延时应答(效率机制)

就是在 滑动窗口的基础上       ,做点别的操作             。

收到数据之后       ,不是立即返回 ack                     ,而是稍微等会再返回                     。等待的时间里              ,接收方的应用程序就能把接收缓存区的数据给消费一些       ,此时剩余的空间就更大了       。

实际上延时应答采取的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,就是在滑动窗口下              ,ack 不再每一条数据都返回了,比如上图是隔一条返回一个 ack      。

实际上剩余空间大小                    ,既取决于发送方的发送                    ,也取决于接收方的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捎带应答(效率机制)

也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              。

在延时应答的基础之上引入的捎带应答      。

服务器客户端程序,最典型的模型就是              ,“一问一答       ”                    。业务的请求和响应              。

本来是不同时机                    ,在延时应答下       ,可能成为相同时机              ,就合并了。

而 TCP 的三次握手本身是相同时机一定会合并                    ,此处是有一定概率合并       ,此处和四次挥手的合并更像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延时应答提高了合并的概率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面向字节流

面向字节流       ,引入了一件麻烦事                    ,

粘包问题。

举个栗子:

接收缓冲区是把刚才收到的多个数据都放到一起了              ,应用程序 read 读取的时候       ,读到哪里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报呢?

由于 TCP 是面向字节流的                    ,可以一次读 1 个字节也可以一次读 N 个字节             。

这就导致一次读取的时候              ,可能读到的是半个应用层数据报,也可能是 1 个应用层数据报                    ,还可能是多个应用层数据报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应用程序调用 read                    ,

如果 read 的是 7 个字节,此时正好读出的是 aaaaaaa              ,这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报;

如果 read 的是 8 个字节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正好读出的是 aaaaaaab       ,这是"一个半"的应用层数据报;

如果 read 的是 6 个字节              ,此时正好读出的是 aaaaaa                    ,这是半个应用层数据报       。

在 TCP 层次       ,没有在 socket api 中告诉我们要读几个字节       ,具体怎么读都是人为操作             。

期望读到的是整个的应用层数据报                    ,后续才好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解决方案是 :约定好应用层协议即可              ,尤其是明确应用层数据报和应用层数据报之间的界限       。

1.约定好分隔符

2.约定每个包的长度

二选一即可      。

异常情况

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不可抗力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1.进程崩溃

2.主机关机(按照正常流程关机)

3.主机掉电

4.网线断开

1 和 2 是一类       ,3 和 4 是一类              。

1.进程崩溃:进程没了                    ,对应的 PCB 没了              ,对应的 文件描述符表就释放了,相当于 socket.close()      。此时内核会继续完成四次挥手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仍然是一个正常断开的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2.主机关机:主机关机要先关闭进程                    ,然后才正式关机              。(关闭进程的过程中,也和上面一样触发四次挥手)

3.主机掉电:显然是来不及挥手了。

假设是接收方掉电了                    。发送方仍然在传数据              ,发完数据要等 ack , ack 等不到…超时重传                    ,再怎么重传还是收不到 ack                     。重传几次还没有应答       ,尝试重置 TCP 连接              ,(复位报文段…RST)。显然这个重置也会失败             。放弃连接                     。(单方面放弃)

如果是发送方掉电       。接收方发现没有数据了                    ,没数据是发送方挂了?还是发送方在组织语言要稍等会再发?接收方不知道       ,先等             。接收方需要周期性的给发送方发送一个消息(“心跳包                    ”)       ,确认下对方是否还工作正常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心跳包(保活机制)

1.心跳是周期性的;

2.心跳如果没了就是挂了       。

心跳包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,分布式系统中还会涉及到心跳包

心跳包来确认通信双方是否工作正常      。

4.网线断开:发送方尝试重传              ,接收方尝试发心跳包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TCP 是个非常复杂的协议       ,不仅仅是这 10 个特性                    ,这是 TCP 比较核心的特性              。

了解 TCP 更多的特性              ,应该去翻阅 RFC 文档,翻阅操作系统内核源码

RFC 9293: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(TCP) (ietf.org)

UDP 和 TCP 对比

TCP 的优势在于                    ,可靠传输                    ,绝大部分场景中,都需要可靠传输      。

UDP 优势在于              ,更高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,如果某些场景对于性能要求更苛刻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同一个机房内部       ,服务器之间通信              。网络结构相对简单              ,网络带宽比较充裕                    ,转发设备也是比较好的设备。整体丢包的可能性比较小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UDP 还有一个优势       ,天然支持广播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IP 地址中有一种特殊的地址       ,“广播 IP              ”

通过 UDP 往广播 IP 上发送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该局域网内所有的设备都能够收到数据。

传输层的协议并非只有这 2 个             。除了 TCP               ,UDP 之外       ,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输层协议                     。有的传输层协议                    ,属于能够专门为游戏场景量身打造的(可靠性 + 效率) , 典型的协议              ,以 KCP 为代表的一系列协议       。

网络层协议

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确定一个合适的路径             。

1.地址管理

快递系统要想要建立起来,就需要把世界上的地址能够以一定的规范定义出来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2.路由选择

规划路径

网络层的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 ,IP协议       。

IP协议

IP协议报头格式如下:

IPv4协议(v4 版本的意思)

4 位版本

此处的取值只有 2 个      。4 或 6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IPv4                    ,IPv6

4 位首部长度

描述了 IP 报头多长(IP 报头是变长的)

此处的单位也是 4 字节              。

IP 报头有一个选项部分,是变长的              ,是可有可无的      。

8 位服务类型(TOS)

说是 8 位                    ,实际上只有 4 位有效       ,这 4 位中只有 1 位可以是 1              ,其他的都是 0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4 位就表示 IP 协议的四种形态/4 种工作模式              。

最小延时                    ,最大吞吐量       ,最高可靠性       ,最小成本。

最小延时                    ,包裹会最快速度送达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最大吞吐量              ,单位时间内你可以送更多的包裹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最高可靠性       ,包裹丢的概率是最小的。(和 TCP 的可靠性不是一个概念)

最小成本                    ,让运费最低             。

实际开发中就可以根据需要              ,来切换 IP 的模式,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16位总长度(字节数)

描述了一个 IP 数据报的长度       。(头 + 载荷)

这个长度减去 IP 报头长度                    ,剩下的就是载荷长度                    ,就是一个完整的 TCP/UDP 数据报长度             。

16 位总长度,是否意味着一个 IP 数据报              ,最多只能支持 64 KB?

确实有这个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,但是 IP 自身就支持对 包的拆分和组装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举个栗子:

在淘宝上买了个床       ,快递公司怎么运?把床拆开              ,以散件的形式发过来                    ,送到了家里       ,有师傅上门组装       。

一个 IP 数据报携带的数据载荷太大了       ,超过了 64KB                    ,就会在网络层针对数据进行拆分              ,把一个数据拆分成多个IP 数据报       ,再分别发送                    ,接收方再重新组装      。

比如              ,发送方:把 100KB 的数据交给传输层(封装),传输层交给网络层(封装)                    ,网络层就把这个 100KB 的数据拆包                    ,比如拆成两份 64KB + 36KB                     。这两份再交给数据链路层,由以太网分装成两个数据帧              。接收方:数据链路层针对两个数据帧进行分用              ,得到两个 IP 数据包交给网络层                    ,网络层针对这俩 IP 数据包进行解析       ,把里面的载荷拼成一个              ,交给传输层

此处说是 64 KB                    ,实际上 IP 协议拆包不一定就按照64 KB为单位进行拆分       ,实际的单位往往更小(取决于数据链路层的情况)

8位生存时间(TTL)

一个数据包在网络上能够传输的最大时间      。

这个时间的单位不是秒       ,而是次数

一个数据报构造出来                    ,会有一个初始的 TTL 数值(比如32或者64或者128)这个包每次经过一个路由器转发 TTL - 1              ,如果一直减到 0 了       ,还没有到达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,此时就认为这个报永远都到不了了              ,就可以丢弃了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8 位协议

描述了当前载荷部分内容是属于哪个协议的(TCP/UDP)

16 位首部检验和

此处只需要针对首部进行检验              。

载荷部分(TCP/UDP数据报)自身已经有校验和了。

如果校验和不一致,直接丢弃

32 位源 IP 地址

32 位目的 IP 地址

此处看到的 IP 地址是 32 位的整数                    ,

而日常见到的 IP 则是一串数字                     , eg:111.183.72.219

点分十进制:使用 3 个"."把32位四个字节的数字给分隔开,分成四个部分              ,每个部分分别使用0 - 255 十进制整数表示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地址                    ,期望每个设备都不相同       ,但是32位数字只能表示42亿9千万个数字.

期望使用这个表示全世界上所有的上网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 。(智能手机              ,PC                    ,服务器       ,路由器       ,其他杂七杂八的网络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,物联网)

为了解决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              ,想了很多办法。

动态分配IP地址       ,此时就可以省下一批 IP 地址                    ,这个方案没有从根本上增加 IP 地址              ,只是提高了利用率             。

NAT 网络地址转换                     。本质是使用一个 IP 代表一批设备,也能够大大提高 IP 地址的利用率       。使用端口号区分             。

在NAT的背景下                    ,就把 IP 地址分成两个大类:

1)内网 IP (私有 IP) 10.* 172.16.* - 172.31.* 192.168.*

2)外网 IP (公网IP) 剩下的是公网 IP

NAT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,公网 IP 必须是唯一的                     。私网 IP 可以在不同的局域网中重复出现       。

如果某个私网里的设备想访问公网设备,就需要对应的 NAT 设备(路由器)              ,把 IP 地址进行映射                    ,从而完成网络访问      。

反之       ,公网的设备              ,无法直接访问私网的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 。不同局域网的私网的设备没法直接相互访问              。

cmd - ipconfig

内网 IP 只要在局域网内部不重复即可                    ,不同局域网中则是允许重复的      。

111.183.72.219 这是一个外网 IP

这些接入运营商路由器的电脑去访问外部服务器       ,都会被路由器替换成路由器自己的外网 IP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此时只要这个电脑是经过运营商路由器转发给服务器       ,服务器看到的源 IP 就都一样                    ,如果是多个电脑同时访问同一个服务器              ,服务器的响应就会先发给路由器       ,路由器根据这些电脑不同的端口号来区分                    ,决定发给哪个设备              。

因此              ,服务器能拿到的只是路由器的 IP 不能拿到我电脑的内网 IP ,如果我电脑不主动和服务器联系                    ,服务器就不知道我的端口                    ,从而无法主动找到我。

NAT机制能够有效的解决 IP 不够用的问题,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网络环境更加复杂了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IPv6 : 根本上解决了IP不够用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使用16字节表示IP地址              ,128位。

16字节表示的地址的个数:(42亿)^4

IPv6 虽然看起来非常好                    ,但是世界上仍然是以 NAT + IPv4 + 动态分配来进行网络组建的       ,真正使用 IPv6的地方非常非常少             。

因为 IPv6 贵              ,IPv6和IPv4不兼容                    ,如果你想要支持IPv6       ,就需要更换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      ,花钱                    ,这个钱花的就没啥收益                     。因此大家都不愿意去升级       。

IPv6 中国已经普及80%              ,背后原因

地址管理

IP地址分为两个部分       ,网络号和主机号             。

网络号:标识网段                    ,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;

主机号:标识主机              ,同一网段内,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                    ,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一个 IP 地址前面从哪儿到哪儿是网络号                    ,后面从哪儿到哪儿是主机号,分界线是怎么定的?

有一个单独的概念              ,

子网掩码

网络号不一定就是前三个字节                    ,都是可以调整变化的       。

此处的 255.255.255.0 就是子网掩码      。

32位

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0 0000

左侧都是 1       ,右侧都是 0              ,1的部分就描述了 IP 有多少位是网络号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对于家用设备来说                    ,子网掩码最常见的就是 255.255.255.0

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0       ,就成为了网络号       ,代表这个局域网;192.168.0.0

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1                    ,就成为了广播地址              ,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 主机发送数据包;(192.168.0.255 使用udp往这个地址上发数据报,整个局域网所有设备都能收到)

127.*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(loop back)测试       ,通常是127.0.0.1

主机号为 1                    ,比如 192.168.0.1 通常是"网关 IP"(不绝对              ,都可以配置)

将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“按位与”操作(二进制相同位,与操作                    ,两个都是1结果为1                    ,否则为0),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             。 将子网掩码二进制按位取反              ,再与 IP 地址位与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,得到的就是主机号      。

路由选择

路由选择就是规划路径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相当于你使用地图导航一下       ,由于网络环境非常复杂              ,任何一个节点(路由器)都是无法感知到网络环境的全貌              。一个路由器                    ,最多只认识它的一些"邻居"或者"邻居"的"邻居"       ,进行一个比较长的路径的转发就比较麻烦       ,需要一边走一边问。

路由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,核心思路是"问路"                    。每个路由器都会保存一定的周围设备的信息(路由表)              ,每次有一个 IP 数据报经过       ,路由器就需要匹配路由表                    ,看看接下来咋走              ,如果路由表上有匹配的项(该路由器认识路),直接按照要求走就行了;如果没有匹配的项                    ,路由器不认识路会提供一个默认路径                    ,大体方向是不会错的,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走              ,继续问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每经过一个路由器问一次                    , TTL- 1       ,如果减到零了              ,还没到说明这个包就永远都到不了了                    ,这个地址没人知道了       ,就被丢弃了。

六度空间理论: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      ,也就是说                    ,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            。

正常情况下              ,像 32 这样的 TTL 足以让我们把数据报转发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址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数据链路层协议

以太网

以太网帧格式 目的地址       ,源地址

此处不是用 IP 地址 表示了                    ,而是用 mac 地址       。

mac 地址

物理地址             。这个是和 IP 地址完全独立的另外一套地址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6 个字节              ,(比 IPv4 地址大很多)当前每个设备都会有唯一的 mac 地址       。不是动态分配的,而是网卡出厂的时候就被设置好了的      。

当前 IP 和 mac 是怎么相互配合的?

IP 用来描述整个传输过程的起点终点                    ,mac 则是用来描述两个相邻结点的起点终点 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类型 ARP 协议

通过这个协议                    ,让某个 路由器/交换机 能够认识局域网里的其他设备              。通过 ARP 协议会在 路由器/交换机 里建立出一个 表,这个表相当于一个 hash 表              ,能够建立出 IP 和 mac 之间的映射关系      。

MTU

MTU 是数据链路层的一个数据帧能够承载数据的最大长度                    。(载荷长度)

载荷具体多长                    ,和使用的物理介质有很大关系       ,也和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协议有关系              。比如以太网协议              ,MTU 1500字节(这个和物理层有很大关系)

正是这个 MTU 引起了 IP 协议拆包组包                    ,IP 协议的分包组包通常不是根据 这个 IP 最大长度 64KB 来分的。大概率情况下       ,MTU 比 64 KB 小                    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       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                    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                     。任何个人或组织              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       ,禁止复制       、盗用                    、采集              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       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                    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            。

创心域SEO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!授权事宜、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

展开全文READ MORE
cnrig进程(gfxacc.exe是什么进程 作用是什么 gfxacc进程查询)